传说可长到万斤、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,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。近日,国际学术期刊《整体环境科学》(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)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(pre-proof)透露,长江白鲟灭绝,这意味着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。不过昨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官方微博表示,最终结果尚未发布,预计将在今年6月发布评估结果。根据目前初步结果,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。成都自动门:http://www.menkebang.com/
在人类喜迎新年之时,号称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却再也不能在新年的江水里戏水,令人伤感痛惜。每个生灵都是这个大千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员,眼见着长江里又一宝贵物种未能和我们一起“跨年”,人们怎能不感到失落与伤感?又一长江特有物种消失,长江白鲟灭绝,长江十年禁渔刻不容缓。
追问1
近几十年白鲟生存状况是什么?
35年来全江段未发现白鲟幼鱼补充群;1996年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目录
白鲟身体呈梭形,前部稍平扁,中段粗,后部略侧扁。虽称作白鲟,只有腹部是白色,它的头、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。它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,于是也被古人称作“象鼻鱼”;嘴在头的腹面,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。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,被称作歪形尾。
四川渔民有句话叫“千斤腊子万斤象”——“腊子”指中华鲟,“象”,指的就是白鲟。
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“活化石”“长江鱼王”,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看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。
据了解,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,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,它们的祖先早在上亿年前(白垩纪)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。
但与中华鲟、白鳍豚、江豚等在生态链顶端的物种不同,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,直到这次的“灭绝”消息才把这一“沉默”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。
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,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条,而且从1985年以后,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。
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,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,并被列入IUCN(1996)CR CITES(1997) 附录Ⅱ(即CITES附录)加以保护。
追问2
最后一次和白鲟联系的情况如何?
2003年专家抢救一条白鲟并追踪,船只跟踪时触礁,至此再无白鲟踪迹
2002年12月11日下午2时左右,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白鲟。消息传开后,危起伟和另一名专家从武汉赶到南京,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。这是一条长3.3米、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,年龄15-20岁,正值中年。
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又一次发现活体白鲟。遗憾的是,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。
2003年1月,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。水科院长江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,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。
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,救治组成功抢救白鲟后,将该白鲟进行声呐标志放流,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。
文中称,2003年l月29日21时58分,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,因滩险水急,航道复杂,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,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,无法继续追踪。
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:人类对白鲟的分布、行为还知道得较少;河床复杂,形成许多信号“死角”;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,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。
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《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》一文透露,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,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,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。
但白鲟的实体,再无现身。
浩浩长江,奔流不息。长江白鲟的消失,再次向人们敲响了保护濒危物种的警钟,也折射出国家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政策的英明和远见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enkebang.com/a/185.html
技术解答: 添加微信号:15982324746(四川省外勿扰) 专业人员提供技术及产品疑问解答。四川门客邦自动门公司提供自动门机批发、智能门控定制安装维修服务!